读过《徐霞客游记》,尤其是对他历时4年的大西南万里遐征心驰神往,有心也追着老徐的脚印,看看他当年走过的路上,今天的景象。
旅行大咖徐霞客,前半生风尘仆仆在华东、中原转悠。至1636年,老徐年届五十,母亲已经故去。他觉得西游之志不能再拖延,于是,毅然开始了西南方向的万里遐征,途经八省,历时4年,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地理考察成果,也为他的游记增添了精彩篇章。这次西南遐征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他将因此而与张骞、玄奘一样载人史册。
秋风送爽,我坐上了奔向西南的火车。第一段行程从桂林,经柳州到南宁、河池,然后西下靖西、大新一线,抵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第二段行程从贵阳下黔南、走黔西,奔安顺,有意无意地,与当年徐霞客在桂黔的旅行线路大多重合。
今天我的西南之行,免除了旅途的艰险,恰似闲庭信步;途中景色早已过度“剧透”,也就少了老徐当年探索中的“心跳”乐趣。然而山水依旧,风景各异,人事全非,一路走来,与老徐当年的描述、感受相映对照,却有别样的体验和感悟。

一、桂林,千秋山水景不同

 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八,夜雨霏霏之后的黎明,徐霞客从广西东北部放舟西行三十里抵达桂林。老徐在大西南的旅行中,尤其关注南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研究。广西、贵州是东亚地区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中心,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几乎发育有世界大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喀斯特地貌。地表有溶痕、溶沟、漏斗、干谷、瀑布,地下有溶洞、暗河等。而其中的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地形中发育深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和地貌景观最典型的地区。
“几程漓江水,万点桂山尖”。仿佛行者徐霞客穿越时光而来。
徐霞客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历史性考察,是以桂林为起点的。桂林山水、漓江风光是典型的峰林峰丛喀斯特。
“几程漓江水,万点桂山尖”。多少名诗佳句传神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和境界。
老徐从地貌的角度,对这里峰林的山形水情特征作了简洁具体的描绘:“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汇水石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高处俯瞰漓江,一幅烟雨苍茫的水墨画。
读过老徐的游记,再来看漓江,江水好像比老徐那年代少了。也该留点神了。
桂林阳朔一带的溶洞,真的看不过来。老徐当年在这里连着钻了60多个洞,还是打着火把摸索的。
老徐在桂林、阳朔山水之间徜徉近一个半月,遍游桂林四周胜景,畅游漓江水,考察附近的山峰溶洞,亲自深入考察的洞穴就有250个。
如今的洞中世界光怪陆离、令人目眩。
徐霞客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并对它们的成因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他《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这要比外国的同类研究早200年左右。
我在桂林借老徐的眼光和视角观赏山水风光,也留意了今天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漓江上的船工,晨雾夕辉里撒网捕鱼的渔民,岸边耕作的农民,农家忙碌的大姐大妈,都成了我观察或拉家常的对象。在《印象刘三姐》的表演期间,我了解到当地老百姓各种新的生活方式。
漓江是背景和舞台,以他们的勤奋和智慧,将生活演绎得多姿多彩。
白天耕作打渔搞旅游,晚上登台表演做演员。桂林山水成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广阔天地。
织一段壮锦,也是创作一段美好的生活。不知老徐当年见到的织娘,是怎样的衣着和面容?

二、杨美古镇的沧桑和清丽

 1637年的最后四个月,徐霞客游历了广西西南部。农历9月22日从南宁乘舟,取道左江经新宁州(今扶绥县)达太平府(今崇左县),往西北经太平、安平、恩城、龙英(今龙茗)、下雷、镇远等州,又经都结州(今隆安县西境)、隆安县,沿右江西岸,于12月10日回到南宁。
在南宁考察左江、右江时,老徐注意到一个叫做杨美的村子。他这样写道:“自南宁来至石埠墟,岸始有山,江始有石;过右江口,岸山始露石;至杨美,江石始露奇”。“左江自杨美下流东北曲而下,至此折而东南去。”。“渡左江为杨美通太平府道,正东一里即左、右二江交会之嘴。”
我们坐当地的公交班车去寻访。临近杨美,就感受到一种中国画水墨丹青的雅致和清丽。清澈晶莹的池塘边,翠竹青青,绿树依依,远处的青墙黛瓦叠障错落,典雅的翘角屋脊,犹如清朝贵妇头上亭亭的饰牌,蜿蜒的左江如锦带一般从小镇旁轻轻地飘过,阳光在江面上洒下一片璀璨的金星,洁白平垣的河滩,犹如正在延续的童话。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虽无崇山峻岭,但岭坡俊俏秀丽,左江环流于此,江水清澈透底,岸边古树参天,翠竹成林,红棉花似火,水流石怪,奇、险、秀、怪、幽融为一体。正因为扬美风景秀丽,所以老徐当年乘船自南宁到扬美时说:“至扬美江,石始露奇…”
我们走在杨美明清时期的古街、古巷之间。古祠、古庙、古宅、古树散布镇上。芙蓉古树,枝蔓参天,历经风雨沧桑,见证着古镇的古今。自建镇到民国年间,杨美古镇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日夜有商船货舟穿梭其中,一百多级被磨得铮亮的石级码头便是当年繁华的印证。江边的青石板路两旁,300多米尽是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这就是建于1832年的“临江街”。这里曾是一条繁华的街道,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
古镇上的老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是没有多少人有空闲听他们述说。
杨美的老人、孩子三三两两从我们身边走过,脸上带着悠闲恬静的神情,对外乡来客无意间的打扰显得很淡定。
沿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寻寻觅觅,深褐色的石板上,深浅不一的裂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路旁青砖砌筑的墙壁,肃穆而庄重,砖与砖之间的白色沟缝似乎还可以闻到道光年间黄糖和糯米的芬芳。有些尚存的大宅子还保留着做工考究的门扇,雕有花纹的门楣,渗透着艺术的底蕴和历史的沧桑,正好成为复古时尚秀的背景。
镇外仍在倔强矗立着的老民居,宛如一曲古朴清幽的丝弦从耳边轻轻飘过,又像一幅过目不忘的残画在眼前一闪而过。
镇上孩子们的悄悄话,或许正传递着心底的秘密。
古镇上现在保留下来的文化遗迹二百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当年老徐专注于地理考察,在他的眼里,扬美给他留下的唯一映像就是美丽的左江旁,这个小镇江边居然有这么多奇异的石头。如果他不那么急赶路,那么扬美古镇可能又多了些文化渊源。

三、明仕田园并不是世外桃源

 我们坐汽车溯左江往崇左方向旅行,观赏大新县境内的明仕田园风光,在靖西的古龙峡谷漂流,最后到达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
当年徐霞客离开南宁之后,也是沿左江在扶绥、宁明、崇左、大新、靖西一带考察。
老徐说:“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他以酷爱自然之心,寓目成景;尤其与众不同的是,纵使身处困境,同样可以超然地陶醉于景。徐霞客经常为了某一景点,往返寻觅,如前所述,有时“三误三返”甚至“四误四返”,他却从未懊恼,反而为无意中得到“胜境”而庆幸。
广西崇左的明仕田园风光。不做隐士,也可洗心。
这个被称为明仕田园的地方,靠近中越边境,距离德天瀑布37公里。这里峰村疏落、山明水秀,风光俊朗清逸,一片仿佛隔世时光般美好的沉醉之地,是典型的桂南喀斯特地貌,有“隐者之居”的美誉。在这里,时光是被遗忘的、静止的,你不由得就会轻轻的放慢脚步,生怕打扰了这安静的时光。
当年徐霞客在这附近走过:“晓日明丽,四面碧峤濯濯,如芙蓉映色。西十里,渡江即为太平州,数千家鳞次倚江西岸----西北出土壤隘门,行南北两山间。其中平畴西达,亩塍鳞鳞,不复似荒茅充塞景象。过特峰洞门之南,三里,过一小石梁,村居相望,与江、浙山乡无异----此处田禾丰美,皆南山诸流之溥施予其利也。”在他看来,身处这僻远之地,却象回到了他的家乡。
明仕河像一条青绸绿带,曲折蜿蜒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两岸层峦阵列、群峰竞秀、峰林疏落。2公里多的河段,时而雄伟巍峨,奇峰夹岸,削壁垂河,山势陡峭,时而平坦开阔,青山浮水,翠竹绕岸,碧水萦回。
今天的明仕田园已不是是世外桃源,到处充溢着生活气息。
据当地人说,明末清初满人入关,前朝的一些仕大夫不愿为异族做官,纷纷归隐田园。有些人循着徐霞客游记中描述的路径找到了这块“世外桃源”,在大新这个山清水秀又偏远的地方住了下来,明仕便由此得名。
 
追着老徐的背影,我们来到了靖西县湖润镇的古龙山峡谷。
古龙山峡谷群由古劳峡、新灵峡、新桥峡三个峡谷组成。峡与峡之间的河流及三个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峡三洞连通的大峡谷群。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峰丛绝壁、溪流奇石构成的喀斯特地貌蕴育了这神秘的峡谷。这在这里既可观赏幽深奇异的原始峡谷风光,又可体验惊险刺激的明河暗洞漂流;既可饱览气势磅礴的瀑布,又可品味千恣百态的溶洞奇观。
古龙山峡谷急流。遗憾古时没有橡皮舟,老徐即使到此也无法漂流。
我们坐上橡皮艇,顺着古龙河曲折蜿蜒急急的水流向前冲去,山风水雾扑面而来来。这里植被丰茂,古树老藤盘根错节,充满原始野趣。置身在风清秀峦、野趣盎然的峡谷中,与亿万年前生长的桫椤、观音莲子座蕨类植物亲密接触,晃如进入侏罗纪时代与恐龙进行跨越时空的交会。
古龙峡就像一个山里小伙,野性而又羞怯,这也正是许多城市游客千里迢迢想要追寻的自然野趣。
1637年10月,徐霞客穿越了今天的崇左大新县一带的田园,在今靖西县的下雷、湖润一带转悠,期间过村越水,穿行山岭之间。这里已经是中越边境了。老徐“遥见东北千峰万岫,攒簇无余隙,而土峰近夹,水始西向流矣。于是稍下,循路南土峰西向连逾二岭,共一里,望见西南石峰甚薄,北向横插如屏,而路则平行土山之上。”
 

四、德天瀑布,喧闹又宁静的边地

老徐抵达下雷后,梦见自己被倾墙所压,又风闻当地莫彝作乱,担心梦验,故求签决之:是去归顺(今靖西县),还是返回下雷,或者去向武(今天等县)?求签的结果是去向武。当时他如果返回下雷,那就离德天瀑布仅有十数里行程。如稍事滞留或直抵边境,德天瀑布也许就进入他的游记了。无奈他踌躇再三,与德天瀑布背道而驰,失之交臂。
   我们却无此纠结,虽然天气阴晴不定,还是笑谈中轻松前往。
与明仕田园的超凡脱俗相比,德天瀑布的气势可谓撼人心魄,激流三级跌落,远观已是如雷贯耳。
德天瀑布位于归春河上,距中越边境界碑仅约50米,远望与越南的板约瀑布连为一体,就像一对亲密的姐妹,袅袅婷婷,携手而立。我们到达时恰逢河水涨溢,激流从80米高的浦汤岛上排山倒海冲泻而下,一波三折,水势激荡,声闻数里,无论远观近看,都动人心魄,蔚为壮观。
徐霞客与德天瀑布失之交臂。他游历广西之际,值明末战乱之际,安南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踞高平之莫氏夷人,利用明朝政权边防空虚的机会大肆骚扰且攻城略地。老徐当时记述:“中夜余梦墙倾覆身,心恶之。且闻归顺以南有莫彝之入寇,归顺以北有归朝之中阻,意欲返辕,惶惑未定焉。归朝在富州、归顺之间,与二州为难,时掠行人,道路为梗……”
 感受瀑布最爽的方式,是让它的水雾一阵阵扑面而来。坐竹筏接近瀑布,水雾从天而降,立时衣衫头脸尽湿。德天瀑布一带,无观无寺,无摩崖石刻,无亭台楼阁,皆天设地造,浑自然天成,尤显朴美。面瀑而坐,闻风声瀑声交吼,观大瀑破山而出,清风徐来,不觉神飞,尘嚣之气俱尽。
越南境内的板约瀑布。确实比德天婉约多了。清澈的归春河是是中越边境的国界河,古称归顺河。
德天瀑布背后俯瞰中越界河归春河。共饮一江水,但愿人长久。
向上绕行到德天瀑布上游的中越边境,见有1896年清政府所立53号界碑,是当年清政府与法国人确立。碑高不足两米,碑身刻有“中国广西界”五字,下有法文。碑后为中国,碑面向安南,是为史迹。
 

 五、荔波,老徐走过的“贼窟”,现在是?

 徐霞客回到南宁后,1638年3月13日转身向北,经上林、河池、南丹进入黔南荔波。
在从河池往荔波的旅途中,老徐在日记里里多次这段路“为盗贼出没之处之薮也”、“贼窟”、“为盗贼薮”,而且“数日前犹御人其间,余得掉臂而过,甚幸也。”这里两省交界、汉、瑶、壮等多民族杂居,生活民众生活贫困。当时老徐进入河池州东门,见“州城乃土墙,上覆以茅,城中居民凋蔽,但草茅而无瓦舍。”州府犹如此,何况民间。
我们从德天瀑布回到南宁以后,也北上河池瑶族山乡探访。风光相似,民生大异,昔日老徐描述的凋敝景象早不复见。瑶家山村远依青山,近临良田,玉米橙黄、菜园翠绿。百岁老人向远方来客传授长寿秘诀,天真孩童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荔波大的秋水边遥望徐霞客的背影。
荔波一带是古时候广西环江和南丹一带进入贵州的必经之地。那里山水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要,远离城镇,人口稀少,以瑶族和布依族聚居为主。当年老徐去向难定,反复占卜才决定走这个方向。
在荔波小七孔古桥上徘徊。小七孔桥古时是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朴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
这座古桥建于道光15年,也就是1836年。老徐探访这里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这座桥。那么他走的是那条路?我没有去考证在老徐在荔波一带行走的详细线路。他的脚印早已湮没在深山密林中了。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他确实来过,仅仅靠着双脚和一种执着探索的精神,在这“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地方一步一步走过,并且留下了考察文字。
漳江水从高处的密林里层层下泻,引出了一条樟江风光带。
这一带现在被称为荔波漳江—茂兰喀斯特森林。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忠实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突出,水系、地质地貌、生物种群等要素和谐共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底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地。现在荔波喀斯特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沿着一股溪流走进了水上森林。这是一片生长在水中石上的森林。
树在石上盘根错节,树枝之间古藤缠绕,形成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的独特景观。这里有些地方水疾如风,波涌成涛,人在水中站立不稳,树在水中却纹丝不动。每一棵生命之树,正是在这岩石与流水中,显示出生生不息、蓬勃坚韧的神采。我们手攀青藤、足踩盘根,沿河穿行,浴瀑踏浪,有惊无险而趣味无穷。
荔波鸳鸯湖一角。不见鸳鸯戏水双双对对,唯有青山白云相依相恋。
鸳鸯湖学名喀斯特潭。喀斯特森林的绿树清流,在这里倾注出一大一小两个湖泊,静静地躺在森林的怀抱中。环视湖边,葱苍的树林都向湖中披拂倾斜,相偎相依的鸳鸯树,多彩的色调映入水中,经过湖水的吸收、反射和折射,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浮现在水面上,如同一幅印象派作品。

六、黔南山乡似见江南烟火

 老徐游历了黔南的荔波、独山都匀、麻江,再转西经贵定、龙里、贵阳,一路艰难困顿,才抵达广顺白云山、安顺黄果树瀑布,然后翻越关索岭入云南。
今天,这一路已经是公路网络全覆盖了。
黔南地区山水相依,稻作生态历史悠久。古时的引水石渠至今保存完好,既有实用价值,又是文化景观。
与徐霞客的时代大不同,黔南地区不再是蛮荒闭塞之地。铁路、高速公路已经在黔桂山区间连接成了通衢。
 苗岭晨雾。想起了一首欢快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走访苗家。干栏式建筑有了新变化,保留传统的“美人靠”,起到阳台的作用。房屋下部砌上了砖墙,居住功能有了改善。
老徐当年与苗寨擦肩而过,没有进去。是偏见,还是胆怯?
走进今天的苗寨,我们却感到太----太热情!
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古镇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古为屯田驻兵之地。明清之际商贾云集,寺庙林立,香烟缭绕,盛极一时。1638年徐霞客经过青岩,记录道:“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青岩古镇旧城四周有城墙,皆用巨石构筑于悬崖之上,依山就势,巍峨险要,颇富山寨城堡特色。
今天的青岩古镇依然保存着古朴的街巷和民居,镇内石砌的围墙、路面、柜台、庭院及石滩、石磨、石碾、石缸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及大街小巷的青瓦木屋,保留了浓郁的南方古民居风韵。
  今天的青岩古镇。这里有许多故事值得寻访。时光流转,但古风犹存。
 
 当地政府扶持的农家休闲活动,有意无意地让她们成为旅游形象代言人。
很多场景,如见江南烟火。

 七、安顺,今天的安------顺

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路线,我们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行,进入安顺地区。
接触这里的奇山秀水,老徐立即精神焕发,攀岩上壁,见险色喜,逢奇必探,往往是仆从一再催促才上路。
老徐考察了江清石峰溶洞、滴澄河、铜鼓洞北洞及南洞、洛阳桥,以及沿途的道路、河流走向等。晚上入平坝东门,“停担肆中”,饭后,即“坐肆楼作记”,连前日所历竟写了二千多字的游记。还不忘带上一笔:“肆小鲫佐酒”。
在平坝县境内,无意间进入了高峰山万华禅院。这里是西南旅游和避暑胜地,也是黔中乃至整个贵州的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山为环形,四壁若城,周边大小峰峦9个,如屏环合,中部空旷凹地约20余亩,登西峰环顾群山,绵亘数十里。自北面登上山腰,进入一个小山口,中间有一块五亩大小的盆地,万华禅院便坐落其中。禅院周围群峰环绕,山间清气扑面而来。
 平坝县高峰山万华禅院远眺,明代建文皇帝来此拜师。禅院存有“西来面壁”石刻遗迹和他出家逃难在此的记录。
当年老徐为了追寻本朝建文皇帝的踪迹,曾遍访这一带的寺院。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南京,篡夺帝位。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出皇宫,此后一直浪迹于西南各地,永乐十七年(1420年)至高峰山,拜晤本体和尚,语甚相契。老徐一路追踪而来,不久以后,在附近长顺县的白云寺似乎找到了先帝的隐居之处。
依稀觉得,老徐寻找建文皇帝的路上,曾经向她的祖奶奶问路。
明朝初期,为巩固边陲,朱元璋发兵远征云南。大军到达贵州后将大本营设在平坝、安顺一带。云南平定后,朱元璋下令就地屯田养兵,并陆续将屯军家属和移民从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迁至贵州。屯军在驻地周边广建村寨,平时务农,战时为兵。 
老徐经过平坝、安顺一带,不知是他当时路费被窃心烦意乱,还是太专注于考察山水,似乎没有进入这里颇具特色的屯堡村落考察,只是将“西山”、“北陇”等众多的“堡”一笔带过,错过了在边远之地遇见江苏老乡的机缘。
我们要进去看看。天龙屯堡,一个村寨就是一座城堡。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可见大明风骨。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石头建造,如石瓦盖、石地面、石墙、石巷、石桥、石门等。家家户户都是一个独立的防御工事,墙体很厚,留小窗,既可采光,又可作枪眼和瞭望口。院角还筑高层碉堡。低矮的石门,造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村寨内部巷巷连通,纵横交错,外人走进屯堡不知不觉就迷路了。
屯堡里“老汉人”的后代,服饰保持着祖制汉装。握一杆长长的烟枪,琢磨着眼前的变化,品味着过往的生活。
在这偏远的山乡可以感受到江淮水乡风韵。屯堡人是明屯军的后裔,这里能听到六百年前明代官话的南京口音和原始的戈阳腔。 老徐当年要是过来,会惊喜地用家乡话跟他们聊聊。
女人们传承了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凤阳汉装”,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屯堡妇女不缠足,但都有一双非常别致的绣花鞋,只有屯堡的人才会做。鞋底是布底,鞋面上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这也许是表达了对江淮水乡的依恋之情。今天的屯堡人,与周边的苗寨、布依族和睦相处一地,安静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屯堡人至今流传的傩戏,再现了他们的历史文脉。
沧桑古朴的街上,随处可见的一抹红色,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亮色。
孩子们期待着换取一本书、几支笔。
 

 八、黄果树瀑布,老徐强烈点赞又匆匆告别

   出了天龙屯堡,跟上老徐的脚步奔黄果树瀑布而去。老徐将这一带的水系称为白水河。
他对山川风物的考察,信守一条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即敢为天下先,追求奇、险、绝。他的安顺之旅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印证。
龙宫洞看看。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洞。暗河如游龙,时隐时现,犹如龙跃海底,千姿百态,扑朔迷离,光怪陆离。
这里的地下暗河溶洞长达15公里,为国内之冠,号称全国最美丽的水溶洞,里面有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貌景观。
老徐的游记里有写到龙宫洞。他进的溶洞太多了,或许写不过来。过安顺七天,就考察了诸多岩洞。他用整整一天时间留连于附近的双明洞,深为洞内外奇异的结构和气势所震撼,留下了一千多字的描述。在他笔下,双明洞融奇、绝、险为一体,精彩纷呈,难尽其妙。
老徐沿着西行驿道,行至白水铺陡坡塘大瀑布,瀑顶宽105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瀑顶最宽的瀑布。瀑布顶上是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的巨大溶潭,瀑布则是形成在逶迤100多米长的钙化滩坝上。河水长年冲击侵蚀,河床形成无数坑穴,流水漫顶而下,仿若滚珠落玉,似无数银练坠入潭中。
徐霞客绕山转水而来,“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老徐在游记中对陡坡塘瀑布作如此描述。
 黄果树瀑布,未见其形,已闻其声。
从陡坡塘上行一段路,徐霞客在1638年农历4月23日遇到了果树瀑布。
老徐记载:“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见多识广的老徐此刻也不禁感叹:“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
有了这样精彩的描写,对于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我无需再多费笔墨。
沿小道上到高处,从侧面俯瞰瀑布跌落翻腾远去,汇江入海。
印象里高大威严、声势浩大的壮美“网红”瀑布,居然可以如此亲密接触,伸手可及。
  大瀑布背后洞中的水帘,是否曾经遮住了老徐的一帘幽梦?反正没有挡住他执着前行的脚步。
 透过雨帘向外看出去,别有洞天。山水掩映间,徐霞客遥对瀑布,凝神谛听远处的声浪。他沉醉了。
后人在附近立了一尊徐霞客雕像。当地人想留住他。
然而,老徐早已转身而去。他还有太多的地方要走。
我们还是赶紧跟上他的脚步。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中牛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