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游
#摄影
俄罗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已经被无数人走过、拍过、写过、读过、唱过,还能表达出什么新意?
这次我试图用照相机镜头的“第三只”眼睛,去解读那里既丰富又复杂的“像素”,选取一些典型的画面,呈现“俄罗斯方块”的多种视角和信息,请你参与组合、玩转、品味。

一、寻寻觅觅看房子

在外行走,张望一下不同地方的房子,是一种见识和乐趣。我愿意欣赏各种豪宅,也会关注有意思的民居,以及它们当下的状态。
这就是普京官邸,路人是可以在这里旁若无人地秀恩爱的。这座建筑属于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的古典主义风格,曾经是俄罗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十月革命后成了苏维埃人民政府大楼。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俄罗斯联邦国旗缓缓升起。
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周边花团锦簇。博物馆是一座红墙白顶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建于1872年,馆内的藏品多达450万件,不仅涵盖了俄罗斯的千年历史,还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东北欧亚的文明演进。主体建筑物的两侧各有一座高耸对称的塔楼,有装饰性的尖塔、三角檐与圆拱型窗户。博物馆自1883年正式开馆以来,从未因任何原因关闭过,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莫斯科被德军包围期间,也坚持持续开馆。
莫斯科大剧院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门前竖立着8根高15米的古希腊爱奥尼克式圆柱,巨大的柱廊式正门雄伟壮丽。正门上方三角形门顶上的4驾青铜马车,由阿波罗神驾驭,气势磅薄,造型优美,是莫斯科的标志之一。大剧院内部设备非常完善,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该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歌剧团、芭蕾舞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是最具代表性的俄国大剧院。
俄罗斯外交部大楼,“七姐妹”之一。“七姐妹”是莫斯科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斯大林式建筑,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纪欧洲哥德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的特色。这座大楼经历了风雨沧桑,前苏联的国徽依然高高在上,但现在只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
“七姐妹”之一的劳动模范公寓(艺术家公寓),前苏联人民艺术家居住的地方。主塔有32层,高176米,常规钢架结构,带有一个六角形的裙楼,展示了磅礴奢华的“对称美学”,五层的收敛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显得非常雄伟稳重。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就曾住在这里,她的公寓现在被当作博物馆。
另外五姐妹是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饭店、重工业部大楼五、乌克兰饭店、文化人公寓。对俄罗斯来说,其中一个人名已经远去,一个地名已经不属于他们,一个机构已经改名,文化人公寓里面住的大多也不是文化人。唯有毛泽东当年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大学鼓励青年学生的一段话还如在耳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红场对面南北纵列的古姆商场,米黄色的墙壁,欧式的风格如同宫殿,低调中透露着奢华,朴素中沉浸着典雅。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与旁边色彩瑰丽的教堂,和谐地组成红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建于1893年的“古姆”,现在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即使经历了经济萧条,也坚韧地挺了下来。
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莫斯科最大最美的火车站之一。这座门楼造型酷似一顶俄罗斯传统的护耳帽,成为莫斯科纪念性建筑物之一。火车站的塔楼使人想起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奢华的建筑和俄罗斯北方教堂的严谨的风格。大厅入口上面的山墙上设置了莫斯科--阿尔汉格尔斯克--亚拉斯拉夫的罗斯的三个城市的城徽,彩色乌釉陶瓷板上绘出了国家北方的自然世界的风景。这里的列车主要开往雅罗斯拉夫尔、俄罗斯北部地区、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蒙古、朝鲜的列车,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海参崴)的起点。
彼得保罗要塞,与圣彼得堡同龄,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一座六面体的城堡。1703年5月27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要塞最初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防卫,后来改成了关押政治犯的监狱,这里曾经囚禁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随后又用来监控涅瓦河上往来的船只。要塞中有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
冬宫,始建于1711年。这座圣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物,绿墙白柱饰以金色浮雕的华丽大宫殿,一列展开,富丽堂皇而不失沉稳。其完整性与华丽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窗上饰框及浮雕装饰给人以力量,墙表面由白色、绿色相间配合,使得体量巨大的建筑,即使在阴沉的天气里也能生动起来。冬宫的宫殿内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镶嵌,以包金、镀铜装潢,以各种质地的雕塑、壁画、绣帷装饰,色彩缤纷,气派堂皇。
涅瓦河畔的司芬克斯雕像,对面着一栋三层高的米黄色楼房: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绘画、雕塑与建筑三种艺术门类最大的教学基地,也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大楼正门上方四根巨大的希腊式廊柱间,矗立着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和百花与青春女神芙罗拉的大理石塑像。门楣上镌刻着一行简短的题词:“献给自由的艺术—1765年”。这座建筑被人们誉为圣·彼得堡建筑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涅瓦大街28号,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书店。这座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墙壁上装饰着各种雕刻,玻璃的圆顶上闪亮着地球仪。它是俄罗斯第一个使用铁框架的建筑,也是俄罗斯颜值最高的书店。
涅瓦大街被称为世界最美的街道之一,今天看起来既古典又时尚。1776年以后从沼泽地发展成商业大街,鳞次栉比地建造了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拜占庭式、古典主义式等风格的豪华建筑。柴可夫斯基、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众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足迹,不禁会想起果戈里的《涅瓦大街》,精准刻画了19世纪圣彼得堡的市井人生。当年普希金在街上的咖啡店与情敌喝了一杯咖啡,走上决斗场。
莫斯科中心城区里,古朴的建筑与平淡的现代楼宇同框,定格了两个时代的印迹,也同时满足了当下的不同需求。
然而俄罗斯建筑的本源,却是来自于这样的木屋。苏兹达尔有一处木制建筑博物馆,将周边村庄里古老的木屋陆续迁移过来,包括教堂、房舍、畜栏、谷仓、水井及风车磨坊等,再现了俄罗斯18世纪以前的农村生活,还让人们从中比较各类建筑的特色,引发思古之幽情。
莫斯科郊外一处废弃的工人住宅区,背后新的住宅楼已经崛起。画面跟我们东北的一些场景高度相似。经历了这段变化的人们的感受,我们也不难体会。
这也是一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人们期待着,明天的太阳也能照暖自己。

二、品尝“洋葱头”

到了俄罗斯,品尝“洋葱头”是必不可少的体验。
俄罗斯信仰的东正教,与西欧信仰的天主教、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西欧的教堂是尖塔型,俄罗斯的教堂是“洋葱头”。至于其中的来龙去脉,可请教度娘,我就省了“说教”,但有兴趣跟您一起打量它们的“花样百出”。
坐落于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多穹顶教堂,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富于创意的形式、色彩和精妙绝伦的结构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现在是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作为建筑文物供人参观,最佳摄影地点是在教堂南边的大莫斯科河桥附近。我拍下了它九个穹顶中的八个。
圣母领报大教堂,克里姆林宫里面的最大最华丽的教堂,原本是沙皇家族的私人教堂,作为皇族家属在此举行弥撒、婚礼及施洗等仪式的场地。雄伟建筑的四条通道、金字塔轮廓、9个镀金圆顶,都是在1560年形成的。白石头的表面是密密麻麻微妙而复杂的高浮雕刻。图案上的花瓶、灯具、海豚、狮身人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
克里姆林宫里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以12世纪流行的“无色人工宝石建筑结构”而闻名,是当时俄罗斯建筑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12到15世纪期间,沙皇都在此加冕。
沙皇曾经居住的特雷姆诺伊宫,悄悄伫立在宏大的克里姆林宫的角落里,很不起眼却风格独特,顶上的十多个金色小洋葱头造型可谓独树一帜。
谢尔盖耶夫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单圆顶半圆形殿堂用白石切削垒成,光洁的墙体中腰环绕着雕刻的三条装饰带,船底形墙顶和盾形装饰逐渐过渡到塔状盔形圆顶,姿态简洁庄严,具有15世纪初早期莫斯科建筑的典型特征。
圣三一教堂对面的五圆顶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名教堂的翻版,为砖结构。5个漂亮的“洋葱头”,中间的一座为金光闪闪的金顶,其他4个蓝色穹顶点缀金色的星月图案。教堂内有17世纪的壁画。
弗拉基米尔城,曾经是继基辅之后的北方首都。这座白石建筑圣母升天大教堂,是古罗斯建筑的经典,5个金色的洋葱头用了大量的黄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教堂以前是为大公加冕的地方。据说现在历届的新总统上任以后,都要来这里朝拜。
弗拉基米尔城的德米特里耶夫斯基教堂,建于1193--1197年,是一座小巧精致的教堂,以白色石灰岩建成,窗户小,属于俄罗斯传统建筑类型。它的外墙上到处是精细的浮雕,造型各异的人物、动物、植物装饰着教堂的外观。教堂里有精美的壁画作品,都是俄罗斯著名壁画家的杰作。
俄罗斯有一个至今仍然顽强的保留着自己几百年前的模样,没有被现代化的古都,它就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的首都苏兹达尔。苏兹达尔克里姆林宫里蓝色的“洋葱”头格外醒目。大教堂建于13世纪,巨大的“金门”是古俄罗斯实用艺术最杰出的创作,用金箔包贴在铜版上制成,铜版上铸有古老的绘画图案,带有哲理性和生活气息。深蓝色的圆顶里镶嵌了金色的星星,它与开阔的蓝天和广袤的森林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乡村景致。
回到大都市圣彼得堡,打量伊萨基辅大教堂。它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建筑四角竖有不大的钟楼,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大教堂内部采用大量珍稀彩色石料,既庄重又华丽,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上到穹顶的瞭望台,可以眺望整个圣彼得堡城市。
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原本,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工。这个建筑的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端正的圆顶。它的外貌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广场教。大教堂正面的浮雕、北面柱廊上的雕刻、殿内装饰和油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喀山大教堂的内部更像一座宫殿,明亮、轻快,以柱列分隔的长形主堂高大宽敞,中央穹顶辉煌华丽。1813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被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至此喀山大教堂成了1812-1814年卫国战争的纪念馆。
基督复活教堂也称“滴血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旁。建筑师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教堂轮廓美丽,外立面用宝石、彩釉、金箔、青铜、大理石、彩色玻璃、和无数的瓷砖马赛克装饰。童话般花花绿绿的“洋葱头”、金碧辉煌的外表,复杂的镶嵌,体现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鲜明对比。
圣彼得堡皇村叶卡捷琳娜宫里五个金光灿灿“洋葱头”,很远可以望得见。据说宫殿外墙的三色代表了叶卡捷琳娜二世蓝色的眼眸、白净的皮肤和金黄的头发。只是据说,但五个“金洋葱”的造型,确实体现了女性般的柔美姿态。建造者投主人所好,无意中为人们留下了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
圣彼得堡斯莫尔尼修道院的教堂。修道院整组建筑精美之极,被称为俄罗斯巴洛克式建筑中最完美的作品。中心教堂建筑的周边,有对称的小建筑群呼应,蓝白相间的巴洛克式建筑,十分漂亮。现在,斯莫尔尼大教堂被用作音乐厅,周边的建筑是圣彼得堡大学的心理学系和社会学系教学大楼。
莫斯科郊外庄园里的“洋葱头”外观朴素,基座装饰精美。历史学家一直为俄罗斯教堂普遍采用的洋葱头穹顶的由来争论不休,一种理论认为它只是为了在冬天让教堂上的积雪容易滑落,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曾经占领了俄罗斯的蒙古,有蒙古包的影子。
苏兹达尔小城保留的这座建筑,才是俄罗斯传统的教堂范本。感觉就是俄罗斯森林木屋的“豪华版”。

三、谁“占领”了冬宫?

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列宁发出命令:“你们应该去占领冬宫!”于是,起义的军人、看热闹的市民涌进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一时睁不开眼睛------
那么现在是谁在“占领冬宫”?昔日彼得大帝的冬季行宫、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部分,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
来此参观请注意仪态姿容!男神女神们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馆内有400个展厅和陈列室,拥有300多万件藏品,均为来自本国及世界各国的艺术品,油画、雕像、地毯、家具和工艺品,其中古希腊的瓶绘艺术、古罗马的雕刻艺术和西欧艺术三部分藏品在世界收藏界享有盛名。
冬宫内部的装饰,就是一件宏大华丽的艺术品。孔雀石大厅,冬宫装饰最华丽的宫殿,曾是尼古拉一世的皇后客厅。装饰圆柱、壁柱和壁炉的孔雀石大厅,里面每根圆柱都是用孔雀石做成,共耗用了采自乌拉尔的2吨多孔雀石。
华丽宏伟的大金銮殿,16种贵重木材手工镶拼成精美的花卉图案。
作为艺术宫殿,现在“占领冬宫”的主要是无数绘画和雕塑人物。卫国战争军事走廊,展示了1812年抵抗拿破仑的332名卫国将军。满墙的军事题材的画作,张扬着军队的荣誉与皇室的威仪。
冬宫里收藏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作。我对伦勃朗的画很有兴趣,就在荷兰厅多逗留了一会儿。《圣家族》表现了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光线由强到弱依次集中到母亲的圆脸、她手中厚重的大书、摇篮中的婴儿,再集中到窗户的光和小天使,最后在昏暗的背影里逐渐辨识出父亲在木工案台上俯身操劳的身影,别具匠心的安排使画面达到了秩序井然、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1976年前苏联发行了一套“伦勃朗诞生370周年”纪念绘画邮票,其中就有《圣家族》。
伦勃朗的《红衣老人》。大胡子老人的头部和手都画得非常精细,而服饰、衣帽则较粗放,脸上的眼神、皱纹及手背暴起的青筋十分写实。这一时期的多数画家,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微妙丰富,不是所谓一律的“酱油色”。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细而不腻。
伦勃朗的《花神》。伦勃朗把爱妻装扮成古罗马的花神弗洛拉。她身着连衣裙,在花丛中回眸顾盼。伦勃朗娶了这位美丽的富家女子后,名利双收,作品大卖,是他的顶峰时期。但很快他的妻子去世了,随之而去的还有伦勃朗的富足和荣誉。
伦勃朗厅的《浪子回头》。这幅画可以看作是伦勃朗的生活写照。在创作这幅画前不久,画家失去了他的儿子。晚年的伦勃朗独身一人,失去了所有的亲属。其内心深刻的感受和经历,激发了创作灵感,从而使他创作出这幅巨型画作。在这幅画里,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了一个总结。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生意失败、家当挥霍一空时,走投无路为求生存只好回家,请求父亲的饶恕。画中央父亲的那双手是全幅画的焦点,左手粗大、有力,手指伸开,紧扶着儿子的肩膀,象征着父亲的关爱;右手细致、温柔,手指并拢,象征着母亲的关爱。右边的大儿子和隐藏的仆人则对小儿子的归来表现得很冷漠。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是17世纪荷兰最为出名的风景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先驱。他的风景画生动优美,代表作为《埃克河边的磨坊》、《林中小屋》。一生共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但一生贫困,默默无闻。
真实再现自然是荷兰风景画的最大特点。它们的场景没有圣经或神话故事,也没有乡间劳动景象,描绘的是平淡无奇的乡土风光。这种理念对后来的英国乡村画、法国乡村画和俄罗斯十九世纪风景画产生了直接影响。
达芬奇厅里的《圣母丽达》。这幅画是达芬奇前期肖像艺术的一个范例,圣子的眼神处理得最为精妙,不论在哪个角度看,婴儿的眼睛都看着你。达芬奇画作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画作刻意淡化了宗教的色彩,而赋予圣母人性的辉光,这同先前圣母画像的严肃和呆板大相径庭。
三楼还有西欧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雷诺阿,以及毕加索、马蒂斯的原作,对于油画爱好者来说,这些都是平时从印刷品中享受不到的视觉佳肴。
冬宫的人体雕塑数不胜数,展出的雕塑作品达1.2万件之多,分布在20多个展厅。冬宫里陈列的大雕塑家安东尼奥作品较多。人体雕塑是雕塑中最难的,安东尼奥的作品的精确和美感,以及衣服的质感让人过目难忘。
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尔《故作恐吓手势的丘比特》。小天使的动作和眼神既洋溢着天真和纯洁,又蕴含着调皮与复杂。作品的题材是洛可可时期最受欢迎的雕塑之一,有不同艺术家的不同版本。
镇馆雕塑,让·安东尼·乌东的《伏尔泰坐像》。这件坐像开始创作于伏尔泰去世前一年,真实地记录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哲学家的生前形象,长袍加身的大师线条流畅,显得稳重和庄严,而微笑的脸庞略带嘲讽,眼神中流露出智慧和逼人的锐气,整个作品人物雕刻得非常灵动,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
18世纪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的《冬天》。细腻柔和的线条勾勒出冬季女神沉静、温和的形象。衣衫上的褶皱线条复杂而又多变,体现了洛可可艺术华丽繁复的风格特点。构图严谨简约,人物轮廓精确,细节处理写实,艺术家将寓言的语言与真实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代的人把这幅作品视为杰作。这个形象还被印制在俄罗斯2016年发行的银币上。
大理石群雕《三美神》,意大利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著名作品。“三美神”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欢乐女神尤弗罗西尼、光辉女神阿格蕾雅、激励女神塔利亚。三位妙曼女郎相拥一起,仿佛刚出浴一般,人体线条柔美滑腻如丝,丰满的肉体,完美的比例,散发着神性的唯美和人性的光芒,被视为当时最理想美的化身。
 

四、城市雕像里的历史文化足迹

莫斯科地铁三号线,游击队站,游击队员的雕像。莫斯科的地铁站,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各种色泽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各种雕像、浮雕、和壁画,将地铁站装饰得如同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
莫斯科地铁三号线,革命广场站。这座浮雕的画面感,我们都似曾相识吧?
革命广场站里设置了许多铜像。这是边防军和民兵。据说摸过狗鼻子的人会得到幸福,该站开通至今快70年了,狗鼻子一直保持锃亮。
“咱们工人有力量!嗨----”
  知识分子在前苏联一直很受尊重,“革命”的广场里当然也不会少了他们的位置。
苏维埃集体农庄的再现。看起来很诗意,但没见他们吃饱吃好。所以,我们这边早已“包产到户”了。
地铁三号线阿尔巴特站。进站门楼上有四副浮雕,分别纪念1612年解放被波兰占领的莫斯科;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
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青铜骑士》,是圣彼得堡市的标志性雕塑;这匹腾空的骏马,后蹄踩着一条巨大的蛇,象征着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1782年彼得大帝铜像在广场建成,诗人普希金站在此处获得灵感,一首著名的叙事诗《青铜骑士》诞生。这座广场、这尊雕像也随之声名远扬。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俄国军事统帅库图佐夫的雕像。他度过了50余年的戎马生涯,屡建战功。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中,统率俄国军民打败了法国拿破仑大军,推进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二战后被塑造成为民族英雄。现在库图佐夫的墓就安放在教堂右侧。
莫斯科国家博物馆前的朱可夫雕像。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为打败德国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曾任苏联国防部长,是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被永载史册。
圣彼得堡街头花园前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雕像。他是第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我曾多次欣赏过他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气息旋律。“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圣彼得堡海军总部广场前的果戈里雕像。就因为他写了闻名遐迩的《死魂灵》,那些“死魂灵”们至今还在向他“喷粪”?
同样位置的莱蒙托夫雕像。他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曾为普希金因决斗被杀害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带头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上流社会和沙皇对之恨之入骨。莱蒙托夫从此连遭囚禁和流放,四年后也和普希金一样,惨死于决斗圈套,为歌唱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圣彼得堡还有一些不是雕塑,却胜似雕塑的纪念地。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纪念鲜花,我以为既是纪念那些反抗沙皇权贵、要求解放农奴的十二月党人,也是纪念他们的妻子,义无反顾地陪伴流放西伯利亚的丈夫,被后人公认为坚贞爱情的象征。这位小姑娘,不知是否能解其中意味?
涅瓦河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直是圣彼得堡的一处“圣地”,不仅经常有军人来上“历史课”,俄罗斯各个年龄的人们,也习惯来这里,或怀旧、或“打卡”、或纯属休闲。中国游客来的很多,匆匆“咔擦”几下,走了。
 俄罗斯到处可见列宁同志在守望,远眺的目光和紧锁的眉头,让我心头一颤。选择了这样的背景留下纪念,因为,挥一挥衣袖之后,我还想带走一片云彩。
 

五、市中心“扫大街”

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相当于“魔都”的南京路。从地铁站出来,抬头看见的,就像是这条街的缩影:古老又现代,典雅而市井,富贵也朴实。
远远就可以看到二战英雄朱可夫的巨幅画像。广告林立的街头也弘扬这样的“正能量”。
几步之外,通宵开张的酒吧是这样招徕客人的。
《阿尔巴特街之歌》作者,来自格鲁吉亚的吟游诗人布拉特·奥库加瓦。该诗以莫斯科为题材,用简单低沉的旋律和隐喻性的歌词,唤起城市人们的沉思和奋起。
阿尔巴特街2号涂鸦墙,是为纪念苏联摇滚乐之父维克多·崔的。墙壁上写满了歌迷对他的思念。我看不懂,但注意到,一位漂亮的莫斯科女孩正在仔细打量墙上的涂鸦,若有所思。
阿尔巴特街普希金故居对面,携手站立着普希金和他的妻子冈察洛娃的青铜雕塑。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过去不知倾倒过多少中国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阿尔巴特街奇妙地交融着市井气息和文化气氛。街上有“俄罗斯的太阳”普希金的故居;《往事与随想》的作者、伟大的赫尔岑的故居,也在离阿尔巴特街不远的地方。1980年代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以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居住在阿尔巴特街上的青年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9世纪的阿尔巴特大街堪称莫斯科的文化中心,吸引着莫斯科的知识分子。现在沿着步行街主路漫步,可以看到博物馆、著名建筑以及包括瓦赫坦戈夫国家学术剧院和契诃夫剧院在内的各大剧院。
数世纪以来,阿尔巴特大街一直以其浓郁的历史氛围吸引着莫斯科的知识分子。今天在街头仍可以聆听街头音乐家的演奏,购买特有的各式纪念品,漫步于阿尔巴特门与斯摩棱斯克广场之间,沉浸并体味富于创造精神的古老莫斯科。
阿尔巴特大街可谓经历过数次“生死轮回”,1736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完全吞噬了当时所有的建筑,之后街道被重建。贵族、富商和官员们精致优雅的豪宅和庄园在阿尔巴特大街两侧一字排开,将这里变成了莫斯科当时最著名而昂贵的街区。但今天这里也有另一部分人的一席之地。
沿着阿尔巴特街漫步,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店堂宽敞明亮,陈设与国内大都市的商场相似。与国内的价格比较后,购买欲就被抑制,欣赏一下布置陈设就好。
倒是孩子们掩饰不住他们的欲望。“老爸,您在哪儿呢?”
老爸们正在忙着挣奶粉钱。
年轻人也许还没感受到养家糊口的压力。送货路上遇见哥们,不着急,喝一杯。
跑累了,歇会儿。挣多挣少自己把握。您饿了么?反正俺不饿。
 有点替客户着急:饿昏了么?

六、有意思的场景对比

旅途中偶遇的一些场景,对比起来看有点儿意思。图片自己会说话,省得我唠叨。
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前。
对比: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另一面,古姆商场前。
莫斯科郊外,大宾馆前。
对比:莫斯科郊外,废弃的工厂区。
圣彼得堡,涅瓦河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前。
对比:圣彼得堡冬宫广场。
圣彼得堡涅瓦河边。
对比:圣彼得堡冬宫广场。
圣彼得堡彼得宫旁。
对比:圣彼得堡涅瓦河边。
圣彼得堡夏宫里的油画。
对比:圣彼得堡夏宫前的芬兰湾即景。
我家里。三十年前喜欢读这一类书。
对比:三十年后关注这一类书。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中牛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